郭爱香,1964年1月生,1983年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现任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理事长,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劳动模范,省德育先进个人,南昌市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第一批次人才,市委宣传部文教宣传“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活动中心委员,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副理事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南昌市“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客座研究员。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2017年被评聘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系列教授。
学术成绩
郭爱香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她常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她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执着教改。早在1994年,她就参加了省“小学作文系列训练”教改实验,取得好成绩;1998年参与并主持“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教改实验,2001年结题,获省级优秀课题,并通过全国专家组验收,撰写的论文获国家一等奖;2001年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中心的子课题,与人合作主编的拼音教学光盘已正式发行……
郭爱香始终站在教改最前沿,大胆创新,带头贯彻“新课标”精神,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上作了《浅谈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的汇报;在南昌市小学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中,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她被聘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兼职教师,并为省级骨干教师作了《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选题》、《小学语文行动研究》、《小学语文实验研究》等讲座……
教研不已,笔耕不辍。1996年以来,郭爱香先后撰写了论文30余篇,其中被省级刊物选用12篇、市级刊物选用5篇,并有l0多篇论文获奖。l998年以来,在每次的专业学术年会上,她都有论文交流。为了论证观点,她不顾路途遥远专程向专家请教;为了赶上研讨会,她修改论文通宵达旦。她执教的课获省电教优质课一等奖;设计的教案获全国教学设计方案二等奖。两次参加市作文教案比赛获一等奖。近几年来,她3次参加省电教教材和写字教材的评审;两次参加省电教馆组织的专家组到全省进行电教示范校的评估检查工作;参加省教育厅基地办组织的专家组进行基地校的评估工作。多次参与编写教辅材料,有30多万字出版。
成长故事
在寒冷的冬天,郭爱香出生在南昌西郊的道教圣地——西山。大概是父母期望女儿的人生像鲜花一样盛开,所以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爱香”。 中学时代,她曾想当一名列车乘务员,也曾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但最终被南昌师范学校录取了。从此,教书、教研、教改成了她的生命之旅,她用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领着学生们在语文的天地里尽情地徜徉,种下了一路的美丽,也收获着一路的花香。
1983年她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石埠中学,教60多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初一学生的语文。学校没有围墙,所有的房子都是平房,所有通往学校的路都是黄泥路,晴天满面尘,雨天一脚泥。但农村学生的淳朴、天真,让她很快适应了这份乡村中学教师的工作,让她初为人师便深深地读懂了“教师”的含义。正当她教书教得有滋有味时,另一份职位——乡政府妇女主任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教师,因为不舍,因为爱。
1989年,她调到了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刚到附小,她确实有些紧张,就像 “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她忘不了1990年的一次班队会。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队会比赛。她是组里面最年轻的老师之一,比赛的任务落到了她的肩上。可那时,从“乡下”来的她还不会上队会课,真想放弃。不会就学!她鼓足劲,开始阅读《辅导员》杂志,查找大量资料,和学生一起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当学生都走了,她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来回演练、揣摩。终于,在比赛中,她班的队会得到全体老师的一致好评,还被安排在全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会上进行观摩。这次比赛让她懂得,用“心”做事的人,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美丽。
由于工作踏实出色,在教完两届毕业班后,学校安排她担任一年级的年级组长,任教一(7)班的语文、兼任班主任工作。她努力做好班级每一件事,上好班上每一节课,还要认真做好年级组的工作。她们年级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她曾带着全组教师和部分学生,到新建县石岗镇的一个村小开展手拉手活动。活动过程中,得知一位二年级的小女孩,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她当即组织教师请当地学校安排辍学女孩进课堂,同行的学生深受感染,也赞成帮扶。帮扶活动一直持续到这个辍学女孩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学业。她们全组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组里的凝聚力也更强了。年级组长这个职务,她一干就是七年,和她同组的教师相处融洽,大家都感到心情愉快。
2000年,她的岗位有了新变化:担任学校副校长岗位,分管教学、教科研。工作内容更繁杂了,担负的事务更繁忙了。但感恩生活、尊重岗位、热爱事业的心没有变。她还是那个不轻言放弃、不怨天尤人、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真诚对待每一个人的她。
从教30载,她从未有过“跳槽”的念头,从未有过放弃的想法。听说自己的同学不少早已腰缠万贯,她只是微微一笑。她知道,自己的理想在校园,在三尺讲台,在调皮可爱的孩子们身上。于是,在静静的校园里,她默默地耕耘,收获着别人无法体验的欢愉。她常常会和周围的人说起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山,找到那座山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攀登上去。坚持登一座山的人一定会到达顶峰,坚持干一项事业的人一定会干出色,坚持一种生活信念的人一定会充实,会快乐。我的那座山就是我热爱的教育事业。我在我深爱的校园里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我很快乐。”
教育故事
育人,首先要尊重人,要爱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爱护、温暖、滋润每一颗幼稚的心灵,用自己的微笑去点亮每一个幼小心灵的智慧之光,用自己的爱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的热情。郭老师的育人方法充满尊重和赏识的阳光。
94届(7)班有一位调皮、学习困难的学生。郭老师接这个班时对全班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班没有差生!”她用微笑管理班级,用微笑接待每一个家长,用微笑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待这位调皮的孩子,她的关爱澳门英皇娱乐,英皇娱乐网站。她利用大量的下班时间无偿为他补习,孩子犯错误,她就一遍一遍地和他谈话,从不责难。就是在这种人文关怀中,这位同学对自己、对集体、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他不断进步,成绩直线上升。多年后就读大学时,他在给郭老师的信中写道:“在我这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人有两个。第一个是我的母亲,赋予了我生命;第二个便是您,是您的爱改变了我,让我终身受益……”
尊重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位学生,无论美与丑、聪明与调皮、父母有权还是无权、家中富裕还是贫穷。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在无私而平等的爱的基础上的。在她的班上,有父母离异的孩子,有家境贫寒的孩子。她总是主动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帮他们解决困难,使这些孩子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她曾教过的97届的一位小男孩,家长常年不在孩子身边,没有任何管束的他常常不完成作业。于是她坚持每天晚上七点半打电话给这个孩子和他聊天,时不时地问一问,今天的作业有没有遇到困难,要不要老师帮助指导。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一放下电话就自觉地去完成作业。几个月后,孩子每天都在电话铃声响起之前完成作业。在郭老师的鼓励下,这个以前在课堂上连发言都不敢的孩子还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二等奖。毕业前夕的告别会上,孩子满含热泪地向郭老师深深的鞠了一躬。
2003年,她教六年级(8)班的语文。授课之余,她常布置一些动手实践、沟通亲情的题目。有一次她布置学生回家给家长削水果。作业做完后,她收到了家长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孩子给他们削水果的过程,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师的这种行为教育方式非常好!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孩子进行‘孔融让梨’的教育和‘破冰网鱼’的孝顺教育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及时的。”
既教书,也育人。真心关爱孩子们的成长,用尊重对待孩子,用爱教育孩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对学生的尊重,德育与智育、师生关系进入“湖光山色两相和”的美好境界,使她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同行的尊重和信赖。
教育创新
尊重课堂,尊重教与学的规律,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策略。一直以来郭老师就是这样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好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春风吹进了校园。一时间,素质教育在各个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在课堂教学中仍未脱离应试教育,有的时候甚至愈演愈烈。当很多教师仍着迷于应试教育时,郭老师开始考虑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当很多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时,她开始尝试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作文讲评课,她把学生的习作抄在大白纸上,和他们一起探讨、分析,让孩子们直接参与习作的修改;一次执教《长征》,她自制教具,找来中国地图,用红纸剪成箭头,标注红军长征的线路,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她努力践行大语文观下“养成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平等交往与相互建构连成一线,生成资源与主体预设构成一片,自主学习与引导点拨同行一路””的课堂教学理念。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权利,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平等对话,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让课堂成为师与生共同成长的“场”,形成了“真实、平实、朴实”的教学风格。
一次教《海上日出》时,一个学生说“夺目”的意思是“把眼睛夺出来了”,全班哄堂大笑,这位学生也满脸通红,低下了头。她走到学生跟前亲切地说:“你说得真生动,换个说法会更好,试试吧!”当这位学生说出“就是光亮很强,很耀眼”时,我带头鼓掌。这个课堂上小小的插曲在年幼的孩子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一次日记里,他写道:“我感谢老师的鼓励,是她的鼓励,让我懂得了只要多些勇气,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到。”
课堂上,郭老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感悟中的点燃者,生生交流中的引导者,学生练习中的辅导者……她从“教”转换为“导”,在指导、引导、辅导中,为学生导学、导读、导悟、导思、导疑。一次上《詹天佑》一课,她让孩子们交流自学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感受。一个孩子说:“我读出了詹天佑的六心,即信心、耐心、苦心、决心、恒心、虚心。”她兴奋地听着,在赞赏孩子的回答后,马上进一步引导:“我觉得还有‘一心’最重要,是这‘六心’的基础。”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出“爱国心”。
课堂上她让学生们“当家作主”,课堂时间充分回归给学生。她所教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课前学生们养成了预习收集资料的习惯,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们自学、讨论、交流,她的点拨也能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都爱上她的课,每次下课总是被学生们围在中间,孩子们不让她走,渴望与她继续探讨课堂上各类有趣的问题。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尊重课堂,尊重教学规律,让她的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而尊重教育科研规律,崇尚真实和实践,追求创新和卓越,她的教育科研之路虽然艰辛,却也累并收获着、快乐着。
早在1994年,郭老师参与省教研室“小学作文序列训练”课题研究。几年的作文实验,她摸索了一套“一重三积累,二次作文法”,即重视习作的过程,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技法,改中成文。每单元的习作训练,在单元学习前,布置学生积累语言,亲历、收集、观察生活,提炼习作题材;单元学习中,结合课文积累语言和技法;习作成文后,重视作中的自改和互改,二次成文。这些做法,与今天新课程习作所倡导的“开拓思路、作中评改”理念是吻合的。
2000年,郭老师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华东师范大学集中学习了三个月。教育系为学员们安排了叶澜、袁正国、郑金洲、钟启泉、熊川武、李晓文等诸多名师授课,还有顾明远、杨福家、于漪等教育大家精彩的报告。叶澜的《新基础理论》,袁正国主译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郑金洲的《教育通论》成了每天必读著作,每天晚上她都上学校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复印资料,拼命地吸取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再加上全国九个省同学的研讨、交流,使她感到“上了高度,戴了眼镜,拿了工具。”即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觉得自己正在朝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华师大的学习,使她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教育科研,知道了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怎样下操作定义,如何用教育科研的眼光来观察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提炼课题……从此,她在科研路上愈行愈远、屡屡出新,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雁。
近几年,郭老师所在的学校由一个校区发展成了三个校区。短短几年新聘教师100多人。如何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呢?她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以《一课多磨促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她先后主持的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立项的《利用信息化主题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立项的《依托多种学习场,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共同愿景》、在全国“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立项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同步教学》、在南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学策略与培训模式研究与实验》、《自主识字教学策略与实验》、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立项的《电子音像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等课题均已顺利结题。她也光荣地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江西省课题指导组成员、南昌市教科所兼职研究员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以求、在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的人。其实教育也是事业,教育还是未来。郭老师早已把教师这份职业当成了事业,并把事业当成毕生的追求,播撒着一路的馨香和希望,演奏着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