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催眠总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被过度渲染,其实它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催眠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它凭借什么控制人的状态,它真的像不少人所理解的那样“神乎其神”吗?
催眠,实质上为心理暗示,一般来说,受暗示性比较强的人才更加容易被催眠。催眠其实只是让被催眠者坐在一个容易放松的地方,通过对其视觉、听觉或触觉的持续而单调的刺激,使其精力高度集中,引人意识的极度狭窄状态。这种状态介于睡眠与清醒之间,大脑皮层处于不完全抑制状态。认知批判能力降低,抵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被催眠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随心理咨询师的暗示或指令转换。此时,心理咨询师可以对被催眠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象、年龄倒退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自己也可以实施自我催眠,自我催眠是通过自我暗示,把意念集中指向某一目的的方法,可以消除失眠、多梦。
有些人常说,“我知道这样做很不对,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这个“无法控制的自己”就是潜意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潜意识建立良好的统和沟通关系,他的身心才能平衡,获得有益发展。而催眠,就是找到那个“潜意识自我”的最好途径。
催眠分“浅度催眠、中度催眠、深度催眠”三种。浅度催眠是一种极度的放松,人处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游离阶段,也就是俗话说的“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中度催眠时,人的意识逐渐丧失,开始很难抗拒一些东西。而深度催眠则是让人彻底进人潜意识。但催眠的前提必须是被催眠者和催眠师双方存在信任和配合原则,如果被催眠者对催眠目的主观上十分排斥,整个催眠就会无法进行。要成为一个好的催眠师,一定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并具有高超的职业操守。
现实生活中催眠无处不在,每天都在发生,凡是简单、重复无聊、刻板的刺激都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催眠,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比如,有人失眼,会学着数单“1只、2只,3只、.....数着数着,人就会陷人自我催眠状态。一个人坐着长途车,盯着车外不断一闪而过的风景,就很容易陷人一种催眠状态。这些都是常见的,一点都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