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2日-9日,我院“音·为爱”调研实践队奔赴抚州市金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感受文化熏陶: 回溯历史记忆的铮铮长路
陆坊村是南宋教育家、理学家陆九渊的故里,也是心学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调研实践队走进象山故里,跟随当地解说员的步伐参观了大儒家庙和仰山书院,深度体验积淀千年的儒家文化韵味。在槐堂书屋,队员们轻抚着泛黄的经典,以诵读之声为媒,深情地向金溪这片土地致以热爱与敬意的颂歌,金溪的故事在诵读声中回响,文化的种子在心隅间茁壮成长。
2.汇聚非遗力量: 打造乡村文化的生动名片
"毫厘之间,匠心刻字。"调研实践队踏入充满古朴韵味的秀古镇,在大米微书非遗传承人邓贡民的指导之下,体验了以大米为纸、巧手“刻”字的非遗技艺,感受着农耕文明与现代创意的巧妙融合。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得以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传承与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择一事做一生”。在琅琚镇谷家村,有一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音乐天才”“草根音乐家”的老人——谷汉寿,年近六甲却也依然激情演绎着各种民间器乐。调研实践队深入采访,了解到谷汉寿老人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常说:“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要用这一生去守护和传承。”调研队成员们深受感动,他们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谷汉寿老人和他的音乐如同一股清流,提醒着人们不忘初心,珍惜并传承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文化瑰宝。
“临川才子金溪书”。雕版印刷是江西省金溪县传承几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影响着金溪世代读书人。调研实践队跟随青田书院院长、青年雕版印刷传承人洪志文的脚步,听他解读雕版印刷在金溪地焕新传承。洪志文分别从非遗、建筑、人文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古村落之美,不仅结合青田书院的重建案例讲述了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实践,还让队员们体验了江西省非遗金溪雕版印刷技艺。每一次雕刻、每一次印刷,仿佛在诉说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篇章。
“手舞绘心音”。手摇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金溪百年绝艺颇具代表性的名片,被誉为“华夏一绝”和“艺苑奇葩”。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引领下,调研实践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手摇狮的独特魅力,在反复的练习与调整中,他们逐渐感受到了手摇狮表演中蕴含的力与美,也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不易。这种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让手摇狮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3.激发非遗活力: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线
近年来,金溪县致力于将非遗融入乡村旅游,旨在响应“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澳门英皇娱乐,英皇娱乐网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文献查找与实地调研,队员们总结概括了以陆坊乡旸港村为例的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成果,并就目前两者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为让非遗更加贴近百姓、服务大众,青田书院将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与古镇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游览古镇古村的同时,观赏雕版印刷工艺传承人的表演,或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雕版印刷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但在融入的同时,仍有传承人才缺失、传播方式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村以前除了雕版印刷技术以外,其实还有造纸技术,但因为不赚钱,大家迫于生计便放弃了继续造纸,最后这项技术失传了。”院长洪志文惋惜的说。不单单是旸港村,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对个人时间的蚕食;老一辈民间非遗传承人的年龄增大,农村空心化现象等造成了非遗传承人才的短缺问题。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当今宣传与销售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要想在市场获取竞争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空话,非遗作为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仍有很大挖掘、开拓空间。面对一些正在消失的非遗,实施与借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抓住机遇,推动适合的非遗项目数字化,防范因传承断代造成技艺流失,同时,借助数字化力量,加大传播、传承力度,真正做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赓续,生生不息。千年来,泱泱大国的前行脚步,让厚重的文化底蕴慢慢堆积。如今,在乡村实践的一线,在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越来越多的非凡青年踏上了非遗传承的崭新征途,他们守正创新,以青春的智慧和力量让古老和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