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422学前教育1班,小组:第四组,讲述者:吴昕怡、吴梦希、张亚文、郑楚琪,指导老师:叶智美,视频名称:《追寻那一抹红——重走小平小道,汲取奋进力量》
邓小平因受到错误批判下放到江西,他在江西思考、深入群众百姓之中,思索着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后来做出改革开放这项重大决策的时期。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为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师傅们在他工作的工厂后墙凿了个小门,并用炉灰渣铺了一条几百米长的小路,直通他的住所——陆军步兵学院。小平夫妇风雨无阻来来回回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也思考了三年零四个月。后来人们把这条小道亲切地称作“小平小道”。
这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路不宽也不是很平,两旁就是庄稼地。小平同志每天往返于这条小路上,他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等待着,用自己坚实而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大道。邓小平夫人卓琳说:“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在刚定邓小平下放江西时,周恩来总理就亲自打电话给江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对邓小平生命安全做重要保障。新建县也严格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准干扰小平同志工作。
较为宽松的环境让邓小平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下放江西时,邓小平从北京带来大量书籍。平日午饭后,小平同志都会小睡片刻,然后阅读带来的书,除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外,还有历史、文学、哲学、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晚上10点上床后,小平同志还会读一个小时的书。1971年,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说:“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在江西的3年,邓小平得以超脱地观察复杂的政治局势,他系统地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并在学习中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索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重大问题。在江西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广泛接触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状况,对基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可以说,如果没有在“小平小道”的三年多的思考,就没有1975年小平同志复出后大刀阔斧的整顿和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大胆实践。通过这三年多的思考,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挺立时代潮头,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发展的前景,带领着中国人民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浓墨重彩的新篇章,我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决心与勇气。在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今天,我们新时代青年学生不仅要饮水思源,牢记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要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从党过往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勇敢地投身于祖国发展的大潮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成员感想:这次的红色文化调研非常有意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刻在小平小道陈列馆里,也刻在每个人心里。通过本次参观小平小道,我们都感受到开拓建国之路、改革之路、复兴之路的艰辛,与此同时也深刻明白吾辈更当砥砺前行,牢记使命,A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应用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将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图/文:李林 郑楚琪 李筱静 黄韵婷 吴昕怡 吴梦希 张亚文 编辑:魏亚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