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是上海大学的“贯彻之年、统筹之年、奋进之年”。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上大教务”将陆续推出“迎评-部处育人”系列报道。
本期带来教务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迎评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
1. 质保工作理念
学校质保理念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追求卓越”,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基于这个质保理念,我们完成了教学督导队伍专兼结合、学科覆盖的队伍架构,现有校级督导56人,院系督导120余人,形成了校院两级结合的格局。学校评估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学校内部质量控制和全链条质量监控,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学校的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制度保障,通过加强数据利用和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沉淀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五自”大学质量文化。
2. 主要出台的制度
学校2020年新组建教务部,评估中心承接了原教育质量考评办的工作职能。自2016年以来,建立完成制度清单30余项,其中,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制度已经于2019年开始正式纳入院系岗位绩效改革。评估中心主要出台的制度包括:
(1)2020年起校内正式发布《上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数据采集、编制与对外公开发布实施办法(试行)》,成为国内高校中率先形成质量年报发布制度的高校之一,彰显高校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评估中心推动建立学校全系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2021年学校发布《上海大学澳门英皇娱乐,英皇娱乐网站晋升教授、副教授教师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价办法》、《上海大学教学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
(3)学校于2022年发布《上海大学院系督导组管理办法》,有效规范学院教学督导组队伍和工作职责,实现了校院两级的督导队伍的管理互动。
3. 采取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1)树立“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质保理念
传承、实践、凝练,形成质保理念。1922年成立的上海大学,建校之初就树立了“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育人目标,钱伟长老校长早在1986年就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以来,提出培养“跨世纪的、肩负重任的、有创新意识的人”。“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分别明确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育人目标以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育人目标。2017年,召开人才培养大会明确了一流本科教育目标;2020年,学校召开本科教育大会,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目标。目标牵引下的持续的改革、实践、传承与发展,确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质保理念。
质保理念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追求卓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具有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的勇气和潜力。三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变革。深化全过程教育教学改革,师生共同参与,砥砺前行,让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追求卓越”。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质保体系
以支撑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目标,构建“一核、一环、三支撑”的全链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图所示。
一核: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上海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录纲要》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即以国家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牵引,围绕重点产业、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成长与成才。
一环:以培养一流拔尖人才为目标,完善育人质量标准,通过标准驱动培养过程革新,形成目标驱动、标准规范引领的运行机制。构建价值体系、能力体系与知识体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学校修订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框架,形成目标驱动、标准规范引领的一流本科教育内涵建设、专业课程以及教学过程相互支撑的运行机制。通过校外评价、院系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为基础的全链条评价机制,实现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等全过程持续改进,并对培养成效进行动态诊断,形成质量保障闭环。
三保障:构建大质保指挥决策系统,强化全过程资源支撑与制度保障。建立以质量保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为三位一体的指挥决策系统,形成校院两级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连续实施院系教育质量年度状况白皮书制度,加强院系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建立全过程监控、全链条评价和全维度保障的质保机制。依托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等专项,增加实习实践平台、信息化平台以及智慧教室建设等的经费投入,截止到2022年底,学校已经建成142间智慧教室,现有7个市级以上教学示范中心,42个本科实验中心,建成本科实验室613间。
(3)质量保障机制运转有效
1)构建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多部门联动 形成全链条多维度质量评价机制。
学校持续推进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院系层面的质量保障模式和保障队伍建设,力求形成校院两级联动协同。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以校领导听课、校院两级督导组听课、学院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课堂教学秩序与质量”每学期专项整改工作)和院系教育质量状况年度白皮书(每年对二级单位测评一次,全国第一家提出教学质量状态白皮书的高校),加强以社会评价为主的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与国内较早成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公司——麦可思公司进行合作)。建立起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控、全链条评价和全维度保障。
学校自2013年开始,进一步强化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全链条质量管理,提出了以院系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为基础,加强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模式,完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链条多维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0版。经过连续多年的实践检验,学校确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专业认证、国际认证的联动机制,相互辐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同行、学生、社会)的全链条多维度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模式。尤其是2020年疫情以来,学校信息办、教务部、评估中心、学工办等多部门联动,率先推出线上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并落地实施,仅2020年上半年,学校在春季学期就完成了7433门课程的线上教学,较好实现了线上教学“同质等效”的目标。学校提出的线上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也在国内质量保障联盟内250余家高校内进行推广。
2)持续改进,形成有效的全过程质量保障的闭环机制。2005年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院系教育质量状况白皮书,并进行了连续18年的探索,将教育教学质量状况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的方式反馈给学院,并与教学经费相挂钩。学校完成的《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学校层面的综合质量保障,逐渐激发院系层面的办学积极性,形成学校层面发现问题、学院层面分析问题和院系层面解决问题的“实施—检查—改进”模式。各学院现已全面落实院系保障体系的建立,成立教学督导组。部分院系的监控数据已接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库。
同时,学校更加侧重于学校保障、院系保障和专业保障的协同工作模式,并从效用评价入手,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以此推进院系层面的办学质量有序提升,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成效。自2019年起,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院系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结合学校的院系岗位绩效综合评价改革,重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原先白皮书的34个大类154项指标整体压缩为七个大类86项指标。重点从原先的面面俱到转向绩效评价为主,突出增值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中心、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主体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加强质量策划(Planning)、质量实施(Do)、质量检查(Check)、质量改进(Action)的全过程监控与运行保障。
学校在上海市分类评价中,教学质量保障水平指标项的排名从第9提升到第7到第2,连续三年提升。得到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
(4)构建质量共同体,内化共生质量价值。
打造教育质量共同体,沉淀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上一轮评估以来,学校通过地高大、高峰高原等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项目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学校召开人才培养大会,确立三年人才培养规划。2020年疫情以来,在学校党委坚定领导下,上下同心,每学年完成13000余门次的课程教学,打造同质等效的教育质量共同体,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沉淀追求卓越的品格,配套院系岗位绩效改革,加强学校治理体系的建设以及制度保障的供给侧改革,打造大学质量文化,完善全系统质量管理的闭环。
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学校在2020年召开首次本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1+2+10+10”的战略规划,并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外部评估、内部质量保障、状态数据与专业认证、国际认证的人才培养大质保联动机制。截止到2022年底,学校已经有42个专业获得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工程类专业通过工程专业认证,人文类的三级专业认证也在有序开展筹备。19门课程获批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将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逐渐内化为师生价值追求的自觉行动。